穿到北宋当权臣 上(340)
再往上啊,那就得去别的实权衙门了。
他这前头没有任何其他官职,哦,有个为期不到两个月的监察御史的职位,还有一半的时间都花在路上,正经当御史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
前面没有任何能说出口的资历,回京就想让他进馆阁,官家未免太看得起他。
幸好政事堂的相公们把官家拦住了,不然他非得被朝臣喷死不可。
馆职清贵,他也是读书人,是读书人就会对那地方心动,但是自知之明是个好东西,不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三馆一阁是卷王的天堂,同样也是咸鱼的天堂,卷王和咸鱼都能在那里快乐任职,想卷可以一路冲到政事堂当宰相,不想卷可以一辈子留在那儿。
大宋最早的馆阁选址在右长庆门东北,但是那地方太靠近大街吵的很,衙门房宅老破小也不适合藏书,于是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太宗皇帝就亲自选址设计了新的三馆用于藏书,也就是现在的昭文馆、史馆和集贤院。
就衙门条件来看,三馆的工作环境比其他衙门好了不知道多少倍,连开封府衙门都没法和那边比。
好的工作环境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尤其是馆阁里埋头故纸堆里的工作,对于爱书之辈完全可以一辈子留在那儿不出来。
当宰相要操心劳累,修书不光没那麽多勾心斗角,还能干他们喜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修书是个技术活儿,可以悠哉悠哉慢慢干,也可以通宵达旦的赶工,除非有朝廷下达任务必须在某年某月某日前成完成任务,不然他们可以尽情拖延。
毕竟能平步青云的只是少数,名臣贤相可遇不可求,馆阁里绝大多数还是埋头于书卷之中最後可能连名字都留不下来的寻常人。
只要没有追求,那儿就是最适合摆烂的地方,没有之一。
想想啊,馆阁之职,能进去就说明是万里挑一的人才,进去後能高升就是宰辅之臣,不能高升就是潜心治学,前有桥後有路,天底下再没有比那儿更好的地方了。
可惜他现在没资格去,不然他高低得进去混个资历。
小小苏遗憾的摇摇头,“官家好像很喜欢干这种越级提拔的事情,之前他想把你调回京还是韩相公给拦下的,不然二哥你现在可能已经变成京官了。”
大苏同样心有余悸,“还好韩相公给拦下了,不然这事儿还真没法收场。”
越级提拔其实没有什麽不妥,但是这个风气不能起,一旦越级提拔之风刮到朝堂,有才能的人不一定能升官,有关系的人一定能飞速高升。
他觉得他当官的水平也就那麽回事儿,还是按部就班的走吧。
京城他已经玩的差不多了,当京官没意思,去地方当官才最能开阔眼界。
他苏子瞻一心为民,绝对不是贪图高官名利之辈,他的毕生追求就是为百姓做实事,最好三年换个地方让他把大宋的山山水水看个遍儿。
官职高不高不重要,如果可以的话,厚禄倒是可以安排上,不然不够花。
他都那麽大的人了,老是找家里要钱怪不好意思的。
第132章
*
苏景殊去襄阳那麽多天,偶尔会趁包大人写奏疏或者狄将军送军报的时候给家里写信,因为离开的时间不算太长,所以只有他给家里写信,家里没有费劲儿的给他送信。
案子不知道什麽时候查完,正常邮驿的速度没有那麽快,可能家里的信还没送到襄阳他人就已经回了京城。
要不是因为通信不方便,他肯定能提前知道两个哥哥回家的消息。
“其实我们也刚回来没几天。”苏轼慢悠悠解释道,“官家开制科考试应该是心血来潮,参加考试的人并不多,多是上一届的进士和等待补官的官员。时间赶的巧,兴许到时连授官都会和新科进士一起。”
苏景殊感叹道,“官家真的好想提拔新人啊。”
“谁说不是呢。”苏轼跟着感叹,感叹完又提醒道,“因为官家提拔新人的动作太明显,朝中老臣不太乐意,没有意外的话,你们这届的进士去的地方都不会太好。”
有新人进就得有旧人出,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是不管是哪朝的臣都是大宋的臣,所以该用还是得用。
官家看上去好说话,实际上和朝臣的关系好像并不好,或者说,因为不喜欢仁宗皇帝,所以连带着仁宗皇帝的大臣也跟着不喜欢。
像韩相公包公这些朝廷重臣可以凭能力让官家抛开偏见继续任用,那些能力没那麽强还时不时犯点儿错的朝臣可没那麽好的运气,说不定什麽时候就新人换旧人把他们换下去了。
没有人愿意被换下去,所以那些被官家惦记上位子的官员肯定得搞事儿。
这是他从同年那儿得到的秘密消息,不是亲兄弟他都不敢往外说。
苏景殊:……
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加上异父异母的亲兄弟是吧?
“我感觉应该影响不到我们,官家又不是仁宗皇帝。”小小苏嘟囔着编排了先帝一句,然後假装刚才什麽都没有说,催着哥哥赶紧和他一起去见家里其他人。
他说的又没错,官家不是仁宗皇帝,不至于连任命官员都要被朝臣给拿捏。
丞相枢密使之类的重臣人选要参考朝中的意见不假,但也不是朝中所有官员的任命都得经过朝臣的允许。
这里是万恶的封建社会,虽然大宋的皇帝看着都不怎麽强硬,但是那也是皇帝。
先前那麽多人反对狄将军进枢密院,结果呢,狄将军该进还是进,反对的人再多也没用。
大概是前头二三十年过的太糟心,以至于他们官家变成了个白切黑,看着温声细气没脾气,实际上最擅长笑眯眯的坑人。
朝臣吃过亏不至于不知道他们官家的脾气,新科进士大多是六品七品的官,根本影响不到京城的官员,吃饱了撑的才拿他们当筏子和官家过不去。
比起他们,他觉得制科考出来的才更可能被针对。
新科进士是离京赴任,制科选出来的大概率要留在京城当官,用脚趾头想要知道该针对谁。
“针对就针对,大不了继续外出为官。”苏轼巴不得不留在京城,在地方当官升迁慢不要紧,在京城和同僚勾心斗角那才是要了他的老命,“景哥儿,隔壁白大侠是不是也回来了?”
苏景殊擡头,“回来了,怎麽了?”
“白大侠是金华人氏,对吧?”大苏眨眨眼,搭着小弟的肩膀神神秘秘说道,“听说金华府的火腿很有名,现在刚过完年没多久,那边年关时腌制的火腿应该还没吃完。”
猪肉价贱且腥臊不好处理,大宋的百姓多食羊肉,不过也有例外,金华府的火腿就很有名。
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听说金华府的风景很好,可惜离的太远一直没去过,也没吃过那边的特産。
正好邻居是金华人氏,人脉这时候不用什麽时候用?
苏景殊:……
“哥,五月了,该吃完了。”
苏轼不赞同的摇摇头,语气非常笃定,“才五月,吃不完。”
腌制的东西哪儿能吃那麽快,金华府的火腿不光当地百姓吃还能往外卖,这才五月,过年时腌制的火腿肯定没吃完。
“好吧好吧,回头我去问问,看看能不能让五爷从家里带几个火腿过来。”小小苏拿吃货哥哥没办法,金华火腿啊,不说还好,说了之後他也有点馋。
兄弟两个话题换的飞快,刚还说着制科考试,眨眼间又变成金华火腿,换个人过来都不一定跟得上他们俩的思路。
苏轼苏辙回京,家里难得这麽热闹,老苏高兴的从俩儿子回来就没再出去参加过诗会,现在小儿子也办完差回来,一家人整整齐齐的日子不多了,必须得好好珍惜。
苏景殊在爹娘兄嫂姐姐面前转个圈蹦跶蹦跶,让家里人检查他有没有缺胳膊少腿,检查完後才开始讲他这些天在外面的经历。
去掉来回路上花去的时间,只说他在襄阳城的经历,他能从现在一直说到明天太阳下山。
一大家子显然都很清楚他们家这小话痨有多能说,压根不给他留开口的机会,大老远的回来先吃个饭洗洗睡一觉,有什麽事情明天休息好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