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同人耽美>

穿到北宋当权臣 上(383)

作者:醉酒花间 时间:2025-01-31 10:54 标签:爽文 无CP 穿越时空 轻松 基建 历史衍生 七五

  登州的百姓殷殷期盼包青天能留在登州,可惜他们也只能想想,天底下盼着包青天去他们那儿当官的百姓海了去了,以包大人目前的官职品级,想让他到地方任职可能性不高。
  不过也不是不可能,连文彦博文相公都能去大名府,没准儿包大人什麽时候心血来潮就要去地方。
  问题不大,先排队再说。
  程元郑宏这些官职高的官员以及越挖越有惊喜的李坤被押送回京,州城大牢还有很多不需要送到京城就能定罪的人。
  苏景殊对来自程表哥的威胁毫不在意,没有恶人能从包大人手上逃脱,别说庞太师不会捞他,就算庞太师愿意捞也捞不动。
  怎麽着,以为当今圣上是仁宗啊?
  白眼.jpg
  庞太师是他舅舅怎麽了,庞衙内还是他的好朋友呢,不知道亲儿子比外甥更重要吗?
  知州不在,通判暂领州务。
  那麽多积压在牢里的犯人等着审讯,苏通判审案的经验不多,天天追在包拯身边问东问西,恨不得变成挂件挂到包大人身上,不到柴王爷生辰就不放人。
  从登州到青州只有三四天的路程,包大人行行好,看在他没经验还要独当一面的份儿上多帮他几天吧。
  QWQ~
  他不怕审案,他怕他判错刑啊。
  量刑定罪是个技术活儿,包拯也的确不放心他第一次审案就遇上那麽多案子,看他审了几个人後索性拿出《刑统》来当堂授课,让他知道什麽叫所有的罪都要师出有名。
  进士出身的官员和明法科出身的不一样,进士科的考生对律法的了解不多,当官年数多了能凭经验能对律法条例手到拈来,刚考中进士的官员却没那麽大的本事。
  不怕他们一边翻《刑统》一边给犯人量刑定罪,就怕连书都不翻就随心而为。
  苏景殊乖乖的跟在包拯身边学习,包大人亲自授课的机会不多,过了这个村儿就没这个店儿,不好好学的是傻子。
  他学!他学!他玩儿命的学!
  州衙里人手不够,被审的大部分都是州衙的官差,好在剃掉心思不正的人後剩下的都是能干实事的,短时间内一人兼任几职勉强也能撑下来。
  大牢里的待审案犯越来越少,公孙策抽空去验了一下前任通判的屍体。
  前任通判死的蹊跷,程元当时上报说急病而亡,之後帮着处理前任通判的後事,出钱出人护送灵柩回乡,作为一个没有相处多少时间的同僚算是仁至义尽。
  回过头来想想,会不会是前任通判的死因不是生病,所以他才匆匆忙忙将灵柩送走?
  公孙策跑了趟前任通判的老家开棺验屍,果不其然,根本就不是生病猝死,分明是中毒身亡。
  毒名无影散,是大理段氏的独门毒药,中原地界儿很少见。
  正好沈仲元之前托人打听的消息也有了眉目,所有的消息汇到一起,总算是搞明白了段五到底是什麽来历。
  那家夥是大理国段氏的家奴之後,从大理国的皇宫中盗出无影散後进入江湖,不过他行事过于毒辣,动不动就用毒来伤人性命,惹得江湖中人群起攻之,之後便销声匿迹,不知道为什麽会被李坤招揽。
  襄阳王那边也有很多江湖人,那些江湖人的来历都还算正常,段五可能和襄阳王没有关系,但是和真正的幕後黑手有没有关系就不好说了。
  得嘞,还得继续查。
  登州这次被拉下马的官员太多,在新知州和其他职位的官员到任之前,退休官员们挺身而出帮忙补上州衙的缺。
  有包大人亲自作证,再加上程元被抓後的怒骂,苏通判的清白勉勉强强算是保住了。
  可喜可贺。
  就是老人家们见了他还是会吹鼻子瞪眼,要不是包大人亲自去请,他们短时间内肯定不会到州衙和某僞装的预备役贪官共事。
  忙忙碌碌到八月初,天气渐凉,带了小半个月学生的包拯必须得啓程去青州了。
  苏通判眼泪汪汪的送到城外十里亭,想起州衙那些还没处理完的政务只恨包大人不会影分身之术。
  稳住,不慌。
  案子已经上报京城那麽多天,补缺的官员很快就能到位,离他解放的日子不远了。
  谁家好官刚上任就要兼任一把手啊?他承认他不太行还不行吗?
  卑微.jpg
  在新知州到任之前,苏景殊先收到了来自京城的包裹信件。
  包裹是家里人寄来的,有冬衣还有各种耐放的吃食,大到两个护院一起才勉强搬动。
  信件也是厚厚一摞,这是第一次寄信,家里的信和小夥伴们的信都放在一起,免得他隔一会儿收一次隔一会儿收一次再给收烦了不想看。
  小小苏大人让人把包裹搬到他屋里,然後焚香净手虔诚的拆信,诸天神佛保佑,希望他是个贪官的消息没有传到京城。
  第一封信是太子殿下写的,小金大腿信里的信息量惊人,才看了一页就把小小苏大人惊的仰倒。
  和他僞装贪官打入敌营没有关系,是襄阳王的案子有了新线索。
  狄青在荆湖两路平乱,到底还是没能赶上乐平公主生産。
  不过乐平公主是个大气的公主,有狄娘娘和曹太後照看,公主府的一切都被打理的井井有条,有没有男主人不重要。
  大气的公主殿下并不在乎那麽多,生完孩子後安安心心坐月子,出了月子就柔柔弱弱的去皇城司找襄阳王讲道理去了。
  襄阳王离京当藩王的时候乐平公主还没出生,当叔叔的对这个侄女只是略有耳闻,并没有真正见识过侄女发飙。
  公主温声细气的说想见幺叔,皇城司的官差也没有想太多,襄阳王毕竟是宗室亲王,定罪之前该有的待遇都不能少,说是关押其实也只是找个宅子好吃好喝的供着。
  谁都没想到乐平公主见了襄阳王就立刻变脸,拔出旁边侍卫的佩剑就横在了她叔的脖子上。
  女人生孩子是鬼门关里走一趟,她这辈子第一次生娃就被害的见不着娃爹,老虎不发威真当她是病猫啊?
  不想当王爷就别当,谁家正经王爷成天琢磨怎麽造反?
  想造反是吧?先去地底下问问列祖列宗的意见!
  皇城司的官差看到乐平公主拔剑都愣了,反应过来後谁都不敢上前劝。
  刚才还以为乐平公主生娃之後脾气变好了,现在看来哪儿是变好,分明是更不能招惹。
  劝什麽劝?赶紧去通知上官过来主持大局。
  别人拔剑可能只是威胁,乐平公主她是真敢捅啊!


第149章
  *
  乐平公主不出手则已一出手惊人,吓的皇城司的官员连动都不敢动,生怕公主殿下手一抖襄阳王的老命就没了。
  襄阳王也傻了,不明白这素未蒙面的大侄女为什麽拔剑相向,以为这是皇城司逼他招供的手段,已经做好任他们怎麽威胁都当听不见的准备。
  别说是侄女过来,就是让他亲儿子过来都没用。
  然後,他的脖子就真见血了。
  襄阳王:???
  不是,动真格的啊?
  动自然就动真格,剑都拔出来了什麽都不干显然不符合乐平公主的风格。
  她刚出月子就来探望因造反被抓的幺叔,幺叔也应该给她点面子别让她为难,毕竟她刚生过孩子,不小心拿不稳剑出了人命也是有可能的。
  她只是个想知道夫君什麽时候归家的可怜人,幺叔能理解她的心情对吧?
  襄阳王:???
  理解个鬼啊!
  狄青被派去平乱和他有什麽关系?派人出去的是皇帝又不是他,找他有什麽用?
  就不能是朝廷不会治理地方导致荆湖两路叛乱多吗?
  他在襄阳的时候没见过多少叛乱,怎麽他一走叛乱就多了?
  朝廷不反思地方官没本事也就算了,让素未蒙面的侄女过来拿剑威胁他是什麽意思?
  他什麽都不知道,朝廷有本事就查,反正别想从他这儿找线索。
  不慎被抓是他技不如人,皇帝别高兴的太早,後面有的是难题在等他。
  嗣子登基,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乐平公主:……
  知道你酸,但是你先别酸。
  嗣子登基怎麽了?那是经过列祖列宗满朝文武认可的继位,比某个谋反失败的藩王更名正言顺。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