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系统在三国(197)
郭嘉上前建议道:“何不将此事速报许都,毕竟是涉及宗亲之事,嘉私以为合该叫陛下定夺,不知明公意下如何?”
反正他们如今的陛下不是特别想要权力吗,现在这种事情,正是给他权力的时候。
至于刘协决定了但是不合曹操的意怎么办,到时候自然也有相应的办法。
曹操点头:“奉孝言之有。”
说完,他看向陆离,似乎在等待对方的看法。
陆离对此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不仅没有,他甚至主动请缨要回去许都向陛下告知此事,顺便回去当朝自辩道。
都不用陆离真的回去,曹操现在就能想象到,他到时候会面对怎样的为难,如今面对自己说不出话来,回去难道就有的可说了?
曹操拒绝了陆离的主动请缨,也不用别人帮忙,自己提笔迅速写好了相关文书,叫人进来将事情吩咐了下去。
陆离看着那人被曹操叫进来交代了几声,迅速拿着文书离开,一时之间……
曹操要是让他回去还好,现在对方这种保护姿态的让他留下,反而让陆离不知道该怎么好了。
事情是自己当年做的,话是自己选择了对方后却不说的,现在总不能让他跟对方说,其实当初救完人之后,有那么几次,他是有过后悔、想过动手处掉这些麻烦的想法的。
就算是推心置腹、敞开心扉,也不是这么玩的。
人性里面过于黑暗的东西是不能展露给别人看的,那种将自己剖开后露出黑泥的模样,换来的大多不是怜悯、同情,又或者是爱惜,反而往往是厌恶与避之不及。
陆离不想做展露阴暗面的人,也不想做考验人性的事情。
眼看着两个人好像又要回到最开始那个别扭状态,郭嘉这次却一点都不担心。
如今看起来好像没话说的两个人,实际上压根就是因为在场还有其他人才没话说。
郭嘉与同样看出这一点的荀攸一同表达了告退的意思,吕布也不是什么一点气氛都读不懂的人,就算他是,郭嘉那眼神就差直接用眼睛讲话了,这还能够看不明白?
他看了一眼陆离,又看了一眼曹操,那眼神好像生怕他们这群人一出去,这里就要上演什么家暴现场一般。
陆离莫名读懂了对方眼神,他不想去思考读懂这个的自己跟吕布之间有着怎样的等号,只是给了对方一个放心的安抚眼神。
等到营帐中只剩下他们两个人,曹操却背过身,做出了一副拒绝交流的姿态。
可明明如果真的想要拒绝,该开口叫他一并离开才是。
陆离:“明公若是不愿再见我,我自回乐安郡去便是,左右如今那里已经空出来了,也不至于让离无家可归。”
曹操转身看向某位东汉掌管气人的神:“伯安便只想与我说这个吗?”
陆离倒打一耙:“不是明公不愿与我说什么吗?”
曹操差点抬脚将面前的桌案踢翻:“前尘如何,本也不是我应该追究之事,今日操只有一问。”
陆离:“明公但问无妨。”
曹操问道:“伯安可还有他事相瞒?”
陆离诚实道:“有。”
曹操被这份诚实晃了一下,但立马稳住心神追问道:“何事?”
曹操自认做足了准备,就算是陆离现在说袁术手中的玉玺是假的,真的其实当初被先帝暗中交给他了,曹操都不会为此感到惊讶了。
但当听到当初先帝压根没有嘱托子嗣的事情,全都是陆离自己上赶着将先帝交给他保护自己的力量,拿去保护了对方的子嗣……
曹操:……
他素来欣赏那些知恩图报的忠义之士,可放在此刻的陆离身上,他想得却是,其实没有那么忠义也未必是什么坏事。
不过不保护自己的妻儿,反而给自己的爱臣安排后路,这听起来不像是先帝会做的事情。
但如果这位爱臣姓陆,名离,字伯安,逻辑便又瞬间通畅了起来。
——没错,这就是先帝会做出的事情。
但逻辑通顺归通顺,丝毫不影响这件事情的炸裂程度。
而此刻,陆离的坦白局显然还未结束。
陆离:“先帝临终前所属意的继任之人,并非少帝,而是当今陛下。”
这事比起前面那个,都有点算不上坦白了,毕竟这事当年可以说是大家心里都有点数的,不然作为嫡长子的少帝继位,怎么还需要何进带着一干士人火急火燎的各种谋划呢。
用这种几乎人人都或多或少知道一点的东西进行坦白,曹操不由想到当初宦官们传出来的消息:“伯安莫非当真得到了先帝的立储诏书?”
陆离摇头:“并未,我只是见到了先帝教导幼子国事相关的东西。”
这种事情放在刘宏身上,关于储位人选就已经很明显了。
陆离这话是真的,更准确说他是不止一次的见到过,要不是经常来接受教导,刘协怎么总能看到陆离跟先帝的各种相处呢。
况且当初陆离与刘宏说“愿为东汉除弊事”时,帘子后面露出的衣角,正是属于刘协的。
曹操看着陆离,他一开始还有些不解,但很快他就明白了,对方说这件事情,想要向自己坦白的并非他知道先帝属意的储君,而是他当年知道先帝的意思,却在先帝灵前保持了沉默。
如果没有暗中保全何太后母子这一出,他的这个行为是妥妥的要往冷清冷血、见风使舵、忘恩负义、贪生怕死方面解读的。
可如果搭配上他后面暗中保全何太后母子的行为,曹操长叹一声:“伯安,我与你相交多年,如今看来,却好似从不知你。”
陆离却笑了:“人何必一定要追求完完全全的知晓另一个人呢。”
“先帝就从来不会执着于这个,而我虽是世人眼中最受先帝偏爱之人,却也从来不懂得先帝到底在想什么。”
曹操刚因为前半句“先帝从来不会”感到有点对比拉踩的破防,就又被后面半句补回来了。
曹操:“却不知伯安追求为何?”
陆离拱手:“离已不求知己,知己难觅,只求两不相负。”
两不相负,先帝不曾负他,所以他救了何太后母子,不愿意有负先帝,仅此而已。
至于如今的陛下,其实从陆离对何太后母子的安置就能看得出来,他不愿意辜负先帝没错,却也不会为了不辜负拼尽所有。
就跟先帝给他的一样,在外人看来对方给的东西简直令人眼红,可究其本质,那都是对方随手便能给、随手便能收的东西,他所有的给予都是不会令自己难受的存在,更不用说牺牲什么去给予。
所以陆离的回馈,或许存在冒险,但大多也只是努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
如保障了他妻儿的性命,至于最后具体如何,这不是他一个提供保底的人要考虑的事情。
曹操倒是还不清楚陆离这些关于两不相负的具体划分标准,但他看到陆离此刻的态度,心里反而有些微微放松了。
两不相负好也不好,不好就不好在对方与先帝之间两不相负,可再想想,对方对待自己岂不也会是两不相负,这不就又好起来了。
————————————————————
冀州邺城。
袁绍看到被带到自己面前来的妇人与青年,因为他提前交代过要礼待,再加上袁谭通过打听出来的消息隐隐猜到了些东西。
所以当他们出现在袁绍面前的时候,不仅看起来并不怎么狼狈,反而比起在山上耕作的时候要光鲜亮丽不少。
上一次袁绍见到他们,还是何进死了,他带着一群人诛杀宦官之时。
后面董卓进京,有废立之心,而他也因为反对,近乎狼狈的逃离了洛阳。
如今多年过去,农户的日子与宫中的天下奉养自然是没得可比的,可这一点都不妨碍袁绍认出他们。
其实如果不是有着调查结果,真的在人群中看到这俩人,袁绍最多就是觉得这俩人长得跟少帝与何太后相似而已,但如果带着这可能是少帝与何太后的探究去看,结果就是认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