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系统在三国(242)
当年帮着袁绍得到冀州的韩馥劝说者中有他,郭嘉离开袁绍前对袁绍进行点评(DISS)时的听众中包括他。
代表袁绍作为使者前去长安面见天子的人是他,回来劝说袁绍迎奉天子但是被拒绝的是他,在沮授建议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反对的还是他。
后面力主对曹操出兵的人是他,对同僚进行各种打击陷害的是他,甚至连袁绍的继承人之争,参与其中选人支持的也有他。
对方在袁绍这里,主打的就是一个成败未必全在我,成败必定有我在。
鉴于此,这个时候被众望所归的推出来,岂不是所应当。
郭图被好多人看着,他清楚其中有一道视线必然来自袁绍。
他也不慌张,直起身面向袁绍拱手道:“明公与诸位实在无需如此,某不言,正因此乃我方必胜之战,何须多言。”
自信满满的他,看起来好像跟在座的一群人没有活在一个时间线里面。
我们这边都是官渡大败之后了,你不会还停留在官渡之战之前吧。
但这样的反差正是此刻需要的,真要是全员emo了,这也不用说话了,大家干脆一起等着投降吧。
袁绍倾身道:“公则此语,何妨细言之?”
郭图起身走到正中央,先向着袁绍拱手一礼,然后就开始言语自己的见解:“此时正重农事之时,曹操却不顾民生发兵来犯,此我等之敌人有违天时之行。”
“邺城山水环抱,长久经营,易守难攻,此地利在明公尔。”
“自明公至冀州,安抚蛮族、镇压贼匪,招贤纳士,重视农桑,冀州上下无不感念明公恩德。后土扩四州之地,亦扩仁政之德,四州人心尽附,此乃人和在我。”
说着,他突然环视一周,大胆开麦道:“自官渡之后,人皆不敢于明公面前言及此事,唯恐触怒于明公,图却知这是许多人小看明公心胸。”
“明公素有胸怀,知耻而后勇,君不见勾践之事,一时胜败如何能定全局。”
“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等,明公较之勾践能之远矣,实无需丧气难言,惊恐弱敌。”
如果说之前官渡之战时轻视曹操,那是给本就爆棚的自信又添一把火,最后给己方挂上了骄兵必败的负面debuff。
那么如今抬高自己的优势说对方必败,却是在己方士气低落的情况下增加、坚定自己这边的信心了。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时间做,就造就了这般完全不同的效果。
官渡之战,在田丰全程被关押在邺城却在袁绍回来后被杀了的情况下,郭图全程参与其中却并未被战败的袁绍问罪清算,那自然是有其本事在的。
虽然郭图有内斗行为,但各种建议还是奔着让袁绍胜利去的。
但如果这个世界上每个领导人都会只反省自己,而不是迁怒别人,那这个世界就美好的过于不真实了。
美好的品质,正因为稀少才美好。
眼看着场面热络了起来,袁绍起身大力肯定了郭图的言语,然后开始看起来非常真切的做着自我反省。
气氛因为郭图的几句话一扫先前的颓然与难言,大家不得不承认郭图这人虽然在某些方面非常不讨人喜欢,但用对了地方还是很好用的。
如今在这里的固然存在心里有别的小算盘的人,但也不乏真心效忠袁绍的存在。
见到自家明公振作起来,不少人也跟着再次拥有了些许激情。
郭图的话能够起到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因为他这话真的很真,九分真,一分假而已。
假就假在他们家明公可做不来勾践,但他们的情况确实比勾践好多了。
夫差那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曹操想要取邺城,可没那么容易。
其实本也没有必要过于悲观,我们或许打不出去,但守住真的没有那么难。
不说攻守之间的投入本就不一样,就像郭图说的那样,袁绍在冀州经营多年,可谓是人心归附,哪里就那么容易被人轻易打败呢。
但这个认知其实并没有多么让人高兴,能够防守成功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从逐鹿天下到龟缩防守,这个落差袁绍接受不了,难道投靠他的文武便能够接受吗?
要是怀着这种心思,大家一开始直接去投靠刘表便是了。
大家选择了袁绍,是想要辅佐对方成就一番大事的。
结果辛辛苦苦好多年,最后回头一看,他们跟一开始跟着刘表躺平的混成了一样结局,所以这些年我的努力是为什么,因为我勤劳吗。
这种事情真的是不能想,一想简直太破防了。
一群人半振作半破防的进行防守,然后成功证明了什么叫做哀兵必胜。
曹操没能从他们手中得到好处,但他们同样不曾从曹操那里占到便宜。
考虑到战争是在他们地盘上进行的,甚至是被人围攻大本营,算上其中的隐形损失,他们甚至还是损失更多的一方。
哪怕对方没有赢似乎就能判定是自己赢,正该借着胜利重旗鼓才是,可惜大家都不想要接受这种自欺欺人。
好似无功而返的曹操回首望向那座不曾被自己攻克的城池,他本也没想过一战便能打下袁绍的大本营。
只是有些战争你哪怕知道不能赢,却也不能不打,因为打了或许不能赢,但打了之后会促成未来的胜利。
袁绍好似赢了,可恐怕心里比输了还难受吧。
邺城这边是个硬骨头没有啃下来,但是袁绍的其他地盘就没有邺城这般牢不可破。
袁绍官渡失败的负面影响之一,便是让地方上不少人对他失去了信任与敬畏,面对打败袁绍的曹操军队来势汹汹,不少人直接投降。
第181章 乐安来信
虽然不曾攻克邺城,但曹操这次本也不是只死磕邺城一个地方。
从最后扩大的地盘来看,倒也可称之为得胜而归。
攻打邺城,那是展现态度、对袁绍施加压力。
得到其他地盘,那是维持己方士气。
如果单单死磕邺城,一次、两次、三次,一直都打不下来的话,自己这边积攒的士气不免出现问题。
可要是不攻打邺城,没有那种“首都都被人围着打”的紧迫感,其他地方的反抗力度也不会大幅度降低。
攻城之战,攻心为上,便是如此了。
当年黄巾若是能够打到洛阳,哪怕最后依旧会失败,但影响绝对会翻上好几倍。
跟荀彧一起来迎接曹操凯旋的陆离站在那里,脸上有期待与笑容,一副非常标准的迎接模样,任谁都想不到他心里想的是黄巾当年怎么没能打到洛阳这种炸裂的事情。
再次感谢东汉没有读心术这种东西,所以大家都还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曹操回来后没多久,吕韶生了,是一个男孩。
随着这个孩子的出生,陆离的历史改变进程任务虽然并未满值,但是多了一个9。
现在他剩余的两个任务,完成进度都是99.999%,看起来何等的胜利在望。
可是胜利在望有的时候跟失败在即好像也没啥区别,当初官渡对峙的时候,袁绍也觉得自己胜利在望,可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那明显是失败在即。
陆离现在最讨厌的就是差一点,差一点看起来好像只是差一点,但就是差了这么一点,就代表着不完满。
这年头孩子的夭折率是非常高的,但到底是曹操的长孙,满月礼还是办了一下的。
陆离也在参加满月礼时知晓了这个助力自己任务进度的小婴儿的名字——曹琨。
琨是一种美玉,倒也不能说是什么不好的名字,但听起来好像没有暗含什么大志向一般。
但现在要的就是这种美好却又低调,曹操真要是给他起个象征着帝王,或者暗喻某种大志向的名字,那才是给自己找麻烦。
孙子都有了的曹操并不觉得自己如何苍老,这年头动作快一点、不讲究一些,而立之年做祖父的多了去了。
曹操已过不惑之年才有孙儿,放在同龄人里面都算是动作慢的。
跟前面有太多短命“前辈”,当年十几岁便觉得自己可能已经过完了半生的刘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