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系统在三国(228)
焦灼的战事,难测的未来,无数人的性命,实在是让人活泼不起来。
但他又不能让任何人看出自己的不确定,他得做那个最确定自己能赢的人,如此才能带着所有人一起赢。
————————————————————
袁营。
在几位谋士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刘备又一次见识了一把袁本初的好谋无决,再搭配上许昌那边的消息,刘备只能说有些人不被选择当真不是没有原因的。
双方对峙过程中的交战是必不可少的,毕竟总不能一方十几万人拉出来,就为了跟对方各自占领一个地方,大眼瞪小眼。
决胜的时机可能就出现在某一次试探之中,端看人能不能抓得住,便是没有,为了士气与保持战力,战斗也是必不可少的。
曹操这边在为了粮草想办法,被拉长了运输线路且兵卒更多的袁绍一方,也不是一点都不为粮草发愁。
虽然他这边不像是曹操那般前后经历了两场战争,但这些年哪怕是解决了公孙瓒这个大敌,也从未完全停止过军事活动。
黄巾贼、黑山贼,哪个都需要处。
几州的地盘,有个什么灾什么难的,都需要救济。
更不用说那漫长的边境线了,防备外族是刻在大汉DNA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边地,哪怕外族朝着大汉臣服的时候,骚扰与侵略也从不会彻底停止。
在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的情况下,不看领头人个人素质问题的话,显然曹操这边的要更难念一些。
当许攸带着截获的信件前来袁绍处献策之时,正巧袁绍这边刚收到邺城那边传来的消息,其中就包括许攸家人犯法被捕的消息。
因为双方信息接收不对等,许攸觉得自己前来献策却遭到怠慢甚至轻视一般的拒绝,袁绍则不喜于对方将功补过都做的如此傲慢不逊。
许攸是最早追随袁绍的那一批谋士中的一员,但如今袁绍已经拥有许许多多的谋士了,有些存在一旦多了,便不值钱了。
曾经会对自己为数不多的谋士多有迁就的袁绍,如今却会因为言语不和心意,便赠送牢狱休闲游。
田丰得到了这份休闲,沮授被弃置,如今许攸只是献计不被采纳并且被说了几句,这都算是很好的待遇了。
然而许攸不这般想,尤其是随着家人入狱的消息传到他这里,今日的不被待见似乎又添上了一层别样的阴影。
今日自己的境遇若换做是陆伯安,袁绍当真还会如此对待吗?
实话实说,袁绍现在还真的没有分出心思去想陆离,奈何之前种种给人留下的印象过于深刻,就算他真的没有想,大家也都会自觉脑补着他就是在想。
袁绍不知道许攸认为自己会在这个时候想陆离,许攸也不知道袁绍这个时候真的没有想陆离。
他觉得袁本初这人难处。
对你一心一意的,你弃若敝履,对你不屑一顾的,你倒是一心一意。
喜欢陆伯安能有什么好下场,又能是什么好人,许攸发自内心的愤愤不平。
想到之前沮授劝谏袁绍时,竟然拿着《项羽论》来说事,让袁绍要戒骄戒躁,最后果不其然的收获了袁绍的勃然大怒,许攸在一旁听着,都不知道对方是昏了头,还是有意的在火上浇油。
你想要劝袁本初,却拿陆伯安的话来说事,多天才的想法啊。
可不管沮授是哪一种情况,袁绍激烈的反应却是做不得假的。
剧烈的情绪是需要足够强烈的情感来做支撑的,或许是爱、或许是恨,但绝对不会是如对待自己这般,三言两语便随意打发了出来。
想到远在许昌却被袁绍放在心上的陆离,想到近在咫尺一个个后来者居上的同僚,再想想可能在邺城跟田丰做狱友的家人,许攸扒拉着自己的事业运,左看右看只看出了一个结果——前途无亮。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在袁绍这里的路走到头了,其他人那里是否存在可以让自己畅通无阻的光明坦途呢?
许攸的目光不受控制地看向了曹营所在的方向,那里是距离最近的一个选择,也是切实摆在自己面前成功率最大的选择。
可是想想隶属于对方阵营的某人,许攸有几分望而却步之感。
待在袁本初这里,对方还只是嘴上念叨念叨,去到曹操那里,这场仗一旦赢了,以后那可能就是天天见真人了,活着的那种。
许攸从来久不喜欢陆离,一开始是因为对刘宏的恨屋及乌,如今是因为袁绍区别对待衍生出来的愤恨,真要选择了曹操,说不定还得面临一次类似的情况。
这样看,对许攸的政治生涯而言,陆离简直充分恰当的对应了一句歌词——怎么也飞不出,陆离的世界~
许攸不信命,也不信天子,但是此刻他倒是有种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感觉,就冲着自己跟陆离这份特别的“缘分”,似乎就是应该选择曹操。
正准备回去收拾东西去曹操那,不曾想一转眼就看到了颇为狼狈的沮授。
这监军当的,军队没有没有监管起来,自己反而被监禁了。
两人算是最早入股袁绍的存在,然而眼看着对方一路上涨,他们没有没有吃到最大的分红不说,眼看着小命都有可能赔进去。
便是外人看了,都忍不住叹一声“世事无常、人心易变”,更不用说许攸与沮授这两位切实参与者了。
虽然去意已定,但许攸不曾在沮授面前展露分毫,他知道对方是个死心眼,才不会拿着这种自己跳槽的想法去跟对方分享,这妥妥的鸡同鸭讲。
出言宽慰了几句之后,许攸便与对方告辞了,而本来没有彻底下定的心,在见到沮授之后反而下定了。
行军打仗带的大都是必需品,但必需品与必需品之间也是存在差别的。
许攸迅速收拢好必须要带上的东西,漏夜往曹营而去。
第169章 拉纤保媒
袁曹双方发兵于建安二年秋,在互相对峙中迎来了建安三年。
二月正值春耕之际,一场大火让摇摆不定的战局天平彻底倾斜。
白居易写草,只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粮草虽然也带着一个草字,但是烧完了就是烧完了,春风可吹不回来。
在这种春耕时期烧没了粮草,这是非常致命的事情,你要是强征,直接就影响春耕,而春耕受到影响,今年个农业生产废了大半不说,人也都要反了。
一场大火并不足以结束战争,但一场大火带来的一方士气大增,一方士气衰弱,以及紧随其后的军事行动中一方乘胜追击,一方节节败退。
当袁绍带着不足千骑仓惶北返,官渡之战终于以曹胜袁败落下了帷幕。
从十几万大军到不足千骑,中间相差的人数倒不是全都被曹操给杀了,而是一来袁绍本身就没有将所有兵力带在身边,存在一定的分兵情况,二来战败情况下总不免有投降的人,三来就是见势不妙出现的逃兵了。
抛开这些,死伤依旧不少,双方加起来有几万之众。
而当这一切结束,已是建安三年五月。
较之历史,曹操此胜提前了好几年,但这只是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基础,真正落实,还有的打呢。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袁绍的几州之地可不会因为一场官渡之战的失败就尽数拱手让人。
袁绍的粮食烧干净了,曹操这边的粮草也无法继续支持几万大军高强度进行军事作业了。
但好歹是胜利方,还是留下了足够的人马与部署,给袁绍那边施加压力,并且进行进一步的蚕食与扩张。
胜利之后便是班师回朝,然而比曹操先一步到达许昌的,是吕布那都可以被称作明示的暗示信。
因为之前去对方那里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吕布的打算,受到信件的陆离倒是并不惊讶,只是拉纤保媒这种事情,陆离还真的没有什么经验。
而且婚姻结两姓之好,讲究一个你情我愿,吕布那边看起来是很愿意的,但曹操那边可不能确定,为了以防万一,陆离不准备将这事办的太过高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