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系统在三国(270)
毕竟他要是真的想要休养生息,干嘛还要召集一大帮子人想办法对荆州下手呢。
再者说了,休养生息这种事情,难道是在乱世正该锐意进取之时做的吗,等到将动乱结束,一切重新开始,那才是该要休养生息的时候。
如果说陆离的着急是知晓原定历史后想要趁着孙刘双方还没有发育起来,赶紧将人扼杀在摇篮中,那么曹操的着急就是一帆风顺、一往无前下燃起的事业心。
不管原因是什么,在锐意进取方面他们两个倒是非常一拍即合。
别人如何看待他们此刻的急迫暂且不提,郭嘉将一切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心中也不免担忧。
乱世不进则退,锐意进取自然没什么不对,但人一旦心急了,危险便开始酝酿,失败则暗藏其中。
他知晓陆离与曹操都是对认定的事情几匹马都拉不回来的执拗人,他先找到了陆离,带着他默写出来的一篇文章一起。
当初陆离一篇《项羽论》出世,不知蛐蛐了多少人,但仅有作者本人与唯一的读者郭嘉知晓,在《项羽论》之前,还有一篇文章,也是对傲慢行为进行劝谏的。
郭嘉是聪明人,顶尖的聪明人,而对于如他这般的聪明人而言,不敢说过目不忘,但复制一二还是可以做到的。
陆离看着郭嘉邀请自己拜读的文章,他虽不至于对自己写过的每一篇文章都烂熟于心,但也没有记忆单薄到摆在面前都认不出来。
第201章 速通天下
不说他们两人交情如何,只凭借着自身智商,这一篇文章摆出来,就足够让陆离了解郭嘉的意思了。
陆离作为文章的作者,也是走在规劝他人不要傲慢第一线的劝谏者,自然不会不明白贪功冒进的后果是什么。
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这是贪功冒进吗,他这是想要帮助曹操速战速决!
这要是换个人来劝,陆离早就不耐烦了。
可来劝说的人是郭嘉,因为不能对本时代的人诉说未来的限制在,他现在只想表示:奉孝你不必担心,我不是贪功冒进的人,我也不是在傲慢自负,我心里都懂,相信我,我有我的节奏。
话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口,但郭嘉看陆离那个样子,还能不明白对方压根半点没有被劝到吗。
郭嘉:“人都道年少轻狂,岁数渐长后会成熟稳重,却不想伯安竟是反着来的。”
对于这话,陆离全都不认同。
事实上按照他们东汉很多人的情况来看,许多人都是年少轻狂,被社会教育之后沉稳些许,位高权重后继续轻狂。
陆离认为自己并非如此,更不存在什么反着来的说法。
陆离:“奉孝莫非也被那些所谓的稳妥之人说服了吗,当年奉孝催我时可不是这般的。”
郭嘉却忍不住笑道:“伯安看来是半点不曾看进去。”
“若要说当年,伯安当年何等谨慎,亦对傲慢之人的失败了然于胸,规劝他人,如今怎么便非要固执己见,不听旁人言语呢?”
郭嘉道:“远一些说,何进、董卓之下场,近一些论,袁本初之情状,伯安皆是见识过的,如今莫非要带着明公一起重蹈覆辙?!”
陆离觉得郭嘉这番话,堪称自己这辈子被骂得最惨的一次了。
什么叫做他要带着曹操重蹈覆辙,这又怎么跟重蹈覆辙联系到一起去了。
陆离:“不说此一时、彼一时,明公又怎会是何进、董卓之流。”
“当年高祖陛下结束乱世,建立大汉,用了七年,光武陛下再复大汉,用了十二年。”
郭嘉没想到陆离会在这个时候用这俩个人的情况举例,虽然按照他们现在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情况来看,这般举例似乎也没有错处,可有些话说出来真的非常敏感。
郭嘉没有否认对方举得这两个例子:“此话倒是不假,可伯安自己也说了,此一时,彼一时。”
“可是嘉这一场病吓到了伯安,不然何至于这般心急?”
郭嘉当然清楚真实情况不是如此,他其实也能想明白为什么陆离现在就是这般一根筋的向前冲,人钻了牛角尖,哪里是那么容易能够拽出来的。
道讲不通,那就要讲情。
陆离其实也清楚这里面的道道,当初他为侍中之时类似的手段也没少用过。
可这种事情要如何解释呢,这简直比自己跟张角之间的关系都难以解释。
至少张角是在这个时代真真切切活过的人,可是未来、穿越这种事情,不说他本就无法宣之于口,便是能说,又该怎么说,又有谁会相信呢。
陆离欲言又止,最后忍不住叹了口气:“我知奉孝可能疑惑,但其中些许缘由实在难以诉之于口,奉孝当知我,我绝未存害明公之心。”
郭嘉自然相信这个,可有些事情只是他相信是没有用的:“我自然相信你无此心,可若最后这般焦急之下事与愿违,又该如何?”
陆离:“若是怕输便不去做,这般与认输又有什么区别?”
他目光灼灼的望向友人:“何为一展抱负,择明主而仕,为民请命,还天下以太平。”
陆离个人看起来干劲十足的,好像是什么热血小青年一般,可实际上他真正热血小青年的年纪时,想的大多是:猥琐发育,别浪。
所以其实郭嘉评价他是“反着来的”,倒也没有说错。
只是有些事情该怎么说呢,有些话听着让人热血沸腾,本质上也没有任何错误,可出现在错误的时机,就只会让人感到无奈、别扭,甚至讨厌。
郭嘉倒不至于因为一句话讨厌陆离,但他真心感到劝不动,真的完全劝不动。
当年陆离能够跟袁绍玩到一起去,那真的不是毫无道的,也绝对不是仅靠着一张脸或者当时的简在帝心,他们俩也是有点臭味相投在身上的。
在这方面,曹操其实也是一样的。
固执己见、不愿听劝,算是他们三人的共同点了,只是如今还活着的两个人,相较于亡者,坚持的“己见”正确率要高上不少。
对陆离的劝说迎来了大失败,这对于郭嘉而言,算是意料之外,情之中的事情。
有些事情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就要看你怎么进行利用了。
带着从陆离这里得到的大失败,郭嘉找到了曹操。
其实这件事情最本质的劝说对象本就是曹操,只要曹操不同意,陆离便是固执己见也没有用。
而郭嘉从一开始最想要劝说的人实际上就是曹操。
之所以先去找陆离,那是因为如果对陆离劝说成功的话,对方可以陪着自己一起来劝说曹操,两人1+1之后效果肯定比一个人来更好。
而如果劝说陆离失败,那就拿着导致自己失败的陆离来作为例子劝说曹操。
明公不好啦,陆伯安他钻牛角尖了!
当然了,郭嘉劝说陆离的时候是用一篇文章作为开头,劝谏明公的时候,哪怕不是带着文章,却也不至于这般粗暴直接、简单明了。
郭嘉先是拱手对着曹操行礼,称了句:“明公。”
接着,自然就是有关今日前来的目的了。
郭嘉:“不瞒明公,嘉此次冒昧前来,与伯安有关。”
对于这个说法,曹操惊讶却又不惊讶,只是看着郭嘉这般郑重其事,心里忍不住浮现出些许担忧。
曹操急忙问道:“与伯安有关,可是伯安出了什么事情?”
郭嘉看到曹操都着急了,自然是要立刻解释的:“并非如此,明公勿要着急。”
这种事情哪里是说不着急就不着急的,不过考虑到说这话的人是郭嘉,想想他跟陆离的关系,要是真的出了什么事情,对方绝对不可能是现在这般气定神闲的模样。
心稍稍放下了些许,曹操还是很想知道郭嘉口中跟伯安有关的事情。
郭嘉先去了陆离那里,为的不就是这个吗。
劝说是一门技术活,这要是上来就叭叭叭一顿你这么做是错的,别说劝谏的对象是明公,便是你的亲儿子都得不耐烦。
众所周知,当一个人激进的时候,你只需要找一个比他更激进的人,他相对而言便没有那么激进了不说,还可能意识到激进的错误到底有多么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