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纨绔(217)
窦荣问他:“等我有空了,去抓几头大野猪,应该能行吧?”
“可以试试。”赵淩不确定拿野猪和家猪杂交, 能不能得到体型更大的猪种,“大野猪好抓吗?我都没见过很大的野猪。在梁州的时候,有人抓到过野猪上集市卖,我瞧着比家猪还小。”
他们家的猪最多只能养到两百斤,平均能到一百五六十斤。当然,有些猪猪未成年就被吃货嘎了,这没法算进去。
猪要贴膘得吃粮食。
养猪性价比不如养鸡。
现在这年头,人都吃不饱,根本不可能大规模养猪。
嗯,朝廷中有些人觉得由于高产玉米的出现,现在已经算是国富民强了,但在赵淩看来,很多底层百姓的生活只能说改善了一点点。
玉米是高产,但种玉米也要收税。
农民一年到头下来,也就是能比以往多吃上几顿饱饭,距离吃饱穿暖还有很大距离。
两人回到都尉府,没想到窦荣的爹娘来了。
窦夫人姜氏,赵淩还算熟悉。
窦荣的爹窦凤,赵淩还是第一次见。
窦凤给赵淩的第一印象就是高大。
窦凤的身量其实比窦荣还要矮一点点,但他身材比较魁梧。
窦荣的体型偏瘦削,换上文士衣服装读书人毫无违和感;窦凤的话,往那儿一站就是一堵墙。
赵淩无意识地用仰视的角度看向窦凤,眼睛一点点亮起来。
这才是他心目中的爹——高大威猛,能把儿子架在脖子上到处跑!
窦荣在边上介绍:“这是我爹。”
赵淩就跟着喊:“爹。”话出口,他立马反应过来,“伯父!”
窦凤一点都不介意,立刻把腰间的一把短刀抛给赵淩:“就叫爹,早几天叫而已。拿着,爹给你的见面礼。”
赵淩利落接过,拔出来一看,刀身如匹练:“好刀!谢谢伯父,我很喜欢。”
他的刀子、匕首很多,都是以前因为年纪小练武时候作为长刀的替代品。
宫中出品,必为精品。
但考虑到他当时年纪小,有一部分是没有开刃的,一部分是装饰作用大于实战,真正能当把刀用的是少数。
而且他平时生活中也没什么使用场景,顶多就是拿匕首在御书房的桌子上刻猫猫。
手上这把短刀没有什么装饰,拿着感觉却很不错,虽然在战场上短刀的作用也不大,但他又不会上战场。
窦凤看他不叫自己爹,笑了笑没追着要他更正:“喜欢就好。”
姜氏在边上笑道:“早就想过来了,只是最近塔尔罕那边的事情太多,一直抽不出时间,没想到水灵连菜都种出来了。”
凉州本地春夏秋三季其实都不错,水草丰美,是大虞主要的牧马地。
夏季也不太炎热,神都那种恨不得让人剃光头的气温不存在的。
但是凉州冬季有四个月,且由于全年气温偏低,并不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现在凉州种植数量最大的农作物是牧草。
在凉州搭建一个小琉璃宫来种植蔬菜,在窦凤和姜氏眼中太过奢侈。
不过赵淩的想法一直跟别人不一样。
他看出来了两人对于花销的顾虑,解释:“琉璃的成本不高的。”只是卖的贵而已,再说,“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地保家卫国,只是吃几口菜而已,能有什么?”总比在神都养花草来的更具实用价值吧?
小琉璃宫刚盖好,他还不确定产量。
神都宫中的琉璃宫,月均亩产量能有个三四千斤,但凉州这里显然是不够的。
虽说铁脊关人口少,但按照人均一天一斤蔬菜的量,现在这么一座小琉璃宫还不够,可能还得盖上两三个。
另外就是不太方便放在明面上说的。
冬日新鲜蔬菜难得,价格昂贵,多余的蔬菜可以作为商品“出口”,换取金钱和物资来作为军中的补贴。
剩下的养殖场也是一样。
这种军队自己赚钱养自己的行为,不利于朝廷控制,但窦荣自己养那么多精兵,真要是等朝廷喂饭,那得喝西北风去。
靠烧杀抢掠也不现实,要是塔尔罕富足丰饶,那猜为什么塔尔罕年年秋天都有人来大虞劫掠?
窦荣之前带着自己的亲卫营出去的时候,看到那数量,赵淩就脑袋一空。
这败家爷们,一千的精兵,还都是骑兵,一人三骑的配置,光这支队伍就要多少钱?
他说怎么一个新关城有大几千号人,本来还以为是大战在即,没想到几乎全是配套,无论是后勤配套还是打仗的步兵、工兵之类的配套。
想要靠着卖菜卖肉赚钱养军队基本不可能,只能说蚊子腿再小也是肉。
自己买菜做饭总比出去上馆子节省一点,还能吃好一点。
毕竟养兵的大头肯定来自于朝廷。
窦凤听他这么说,不由得看向窦荣:“敢情你小子……原来都是跟水灵学的。”天天拿着这一套来忽悠手下的将士,只要是窦荣带出来的兵,精神面貌和其他普通士兵完全不一样。
别的兵可不讲究这一套,当兵吃粮混口饭吃罢了。
如果不是军户,不是犯事了充军,谁会愿意当兵?
窦凤这一次过来,可不只是为了看赵淩,主要还是大战在即,窦凤作为实际上的凉州主帅,先一步过来坐镇,另外还有大量的凉州军分散在和塔尔罕接壤的各个关隘和战略要地。
姜氏倒是早就想过来了,只是赵淩在铁脊关还好,要是出现在锦宁关,人多眼杂的就不好说了。
等这场战争结束,赵淩还得演一出被解救回来的戏。
现在她也是借着给窦凤送行的名义过来的,绝对不是为了铁脊关送过来的一筐嫩嫩的小菜苗,更不是因为菜苗都吃完了。
姜氏很矜持地提出要去参观小琉璃宫。
赵淩还以为他们已经去过了,但既然他们这么说,那他当然可以作为向导给潜在客户介绍一下:“伯父伯母,请随我来。”又小声警告窦荣,“管好你的手,别掐小黄瓜。”
“哦。”嫩嫩的小黄瓜看上去就很想掐下来,“什么时候能吃?”
“一旬左右吧。”赵淩也没记录过黄瓜,印象中黄瓜长挺快的。
窦荣畅想了一下:“要是以后巡逻的时候能揣上两根小黄瓜……”
赵淩跟着想象了一下:“不会冻得梆硬吗?”
“我可以放怀里捂着。”
“……不至于。”
说话间,一行人来到小琉璃宫。
比起窦荣回来的时候,时间又过去了几天。
小琉璃宫里温度一直保持在二十五度左右,湿度适宜,叶菜生长迅速,比起赵淩让人给镇国公府带去的一筐间苗拔掉的菜秧秧,现在种植在一层层种植筐里的,已经都是像模像样的蔬菜了。
已经有人开始采收,并且把采收的蔬菜过称登记。
清理掉的菜根菜叶也被集中收集起来,到时候要送去养鸡场喂鸡,反正什么都得精打细算。
赵淩进来看到,了解了一下今天采收的蔬菜品种和重量,以及准备分配的去向,不过两三句话的功夫,一回头就见窦凤手上掐着一根小黄瓜,姜氏已经拔了好几颗菜秧秧。
赵淩:“……”
赵淩不客气地把窦凤和姜氏赶出了小琉璃宫:“我让人给你们准备饭菜。”
窦凤把小黄瓜塞嘴里咔嚓两口就吃了,问窦荣:“水灵是不是生气了?”
姜氏的菜秧秧被种了回去,有些不好意思地接过窦凤递过来的小黄瓜,吃得没一点不好意思:“水灵挺大方一孩子,不会这么小气。”
窦荣朝他爹伸手,示意也给他一根:“你们觉得呢?”有眼睛的都看得出赵淩生气了。
窦凤两手一摊:“没了。你怎么不自己掐?”
窦荣:这不是不敢么?
第118章
发动一场人数上十万的战争,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赵淩在改进伙食的同时,同批从神都要来的其他工匠,在铁脊关开设了兵器作坊, 进行流水线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