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古代耽美>

朕与将军解战袍(38)

作者:昼眠梦君 时间:2025-04-18 19:57 标签:重生 情有独钟 宫廷侯爵 基建 火葬场

  结果倒好,他们居然还推三阻四,一副老大不情愿的样子!
  最后送过来的奏折,殷祝也都翻了一遍。
  大多是无关紧要的请安折子。
  这殷祝就不能忍了。
  从前尹昇爱当甩手掌柜没错,但不想管,和不能管是两码事。
  他不喜欢做生意,相比起活人更喜欢和地底下的死人打交道,因为死人是不会说谎的。
  但耳濡目染之下,也跟着老爹见了不少大客户、参加了不少饭局,应对这帮浑身长满心眼的老登们,勉强还算轻车熟路。
  “唐阁老在内阁里说一不二惯了,您这么一敲打,他肯定能收敛许多。”
  苏成德不知道殷祝内心的腹诽,经过这么一遭,他对陛下是彻底心服口服了,“您是没看到,您让他自己举荐人查自己时,唐阁老脸上的表情,那叫一个精彩!”
  自古文官宦官水火不容,苏成德从前是柔姬的人,如今被殷祝提拔到身边,俨然成为宫中大总管。
  以唐颂为首的一帮大臣自然看他不爽。
  面对文臣清流们明里暗里的针对,苏成德也不是泥人捏的,逮着机会就在殷祝面前说人坏话。
  这回唐颂倒霉,他不仅喜闻乐见,还要落井下石呢。
  殷祝:“朕突然发现一件事。”
  苏成德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
  “朕身边不是佞臣就是小人,”他叹气,“都是奸逆,忠臣怎么就只有宗策一个呢?”
  苏成德:“…………”
  他很想问陛下,您对宗将军到底有什么误解?
  以普世价值评判,他明明才是板上钉钉的头号佞臣!
  但苏成德也是万万不敢说实话的。
  因为自古有佞臣必有昏君,陛下显然已经被冲昏了头脑,迷得不着四六了。
  没见早朝时孙大人都被怼了一顿吗。
  “算了,”殷祝很快打起精神,“把宋千帆和青琅叫来吧,顺便去准备一下出远门的车马物资,越快越好。”
  苏成德微微一怔。
  但随即低头应道:“是。”
  宋千帆进宫前,苏成德还特意恭喜他:“恭喜宋大人,陛下有意将您外放地方,应该不久后就要升迁了。”
  大夏官场惯例,如果上官有意提拔中青年官员,一般都会将其下放到地方待个两三年,刷一刷政绩资历,虽然大多是做表面功夫,但有能力的官员假使去到地方,能有所作为的也有不少。
  别说苏成德了,就连宋千帆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他压抑住内心兴奋,整了整衣襟仪表。
  刚跨进门槛,就听青琅噗通一声跪在殷祝面前,惶恐道:
  “陛下,小的再也不敢了!”
  “朕听到外面那些流言了,本还以为你是个聪明人,”殷祝掂量着一枚橘子,抬头看了僵在门口不知该不该进来的宋千帆一眼,随口道,“进来吧,你找个位置先坐。”
  宋千帆谨慎地扫过屋内陈设,然后选择了一个离两人最远的位置。
  屁股都只敢沾半边。
  青琅伏在地上瑟瑟发抖:“陛下……”
  “不为自己辩解两句吗?”
  青琅沉默,然后摇了摇头。
  殷祝反倒笑了:“朕没看错,你确实是个聪明人。”
  “如果你今天辩解了,朕绝不会再留你,”他停下掂量橘子的动作,“但恭喜你,你做了一个很对的选择——朕一向不喜欢听人解释原因。”
  “你把朕亲手给你剥橘子的消息散播出去,也是为了在宫中立足,朕说的是也不是?”
  青琅颤声道:“陛下明察秋毫。小的这点小心思,全都被您一眼看穿了。”
  “起来吧,也不用这么害怕,朕也不像他们说的那样喜新厌旧,动辄就要砍人脑袋。”
  殷祝把那枚橘子塞到他手里:“朕不讨厌步步为营的人,但前提是,你别把主意打到朕的头上来。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如果今后后宫有人来刁难你,朕不会再帮忙。”
  青琅含着泪接过橘子,知道自己两次犯错,已经把陛下的耐心全部耗尽了。
  “小的明白了,陛下宽厚仁德……”
  “现在给你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殷祝说,“回去闭好你的嘴巴,避开所有你认识的人,收拾东西,随朕出宫。”
  青琅重重地点了点头,抹干眼泪,退出了御书房。
  待门关上,殷祝靠在椅背上,发了一会儿呆,忽然没头没尾地问了一句:“你说,朕是不是对他太苛刻了?”
  青琅毕竟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人,放在现代,估计高中都还没毕业呢。
  但殷祝看着他那张梨花带雨的秀气脸庞,总是会情不自禁地皱眉。
  难道他干爹喜欢这款的吗?
  这样的青琅,别说和他想象中那个完美的干娘形象对比,就连和戏文中那个刚烈柔情、聪慧忠贞的胡姬相比,也实在差太远了。
  聪明有余,心气不足。
  配不上他干爹。
  但他又纠结地想,或许只是因为这个青琅年纪尚小,阅历尚浅,而且如果干爹要真是喜欢的话,那自己岂不是成了棒打鸳鸯的反派了?
  宋千帆不明所以,还在以为殷祝神色变幻,是因为对青琅说重话而自责。
  他宽慰道:“陛下多虑了,既然是聪明人,就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殷祝走着神点点头。
  然后随口对宋千帆说:“朕准备带他去一趟晖城,这几天你留在新都,记得替朕打好掩护。”
  已经想好谢恩台词的宋千帆:“…………”
  “啊!??”


第25章
  “怎么,”殷祝疑惑道,“有什么不对吗?”
  “不,不是,”宋千帆语无伦次,“陛下,您是认真的?”
  殷祝理所当然道:“当然。”
  他并不是异想天开。
  青琅的原因只占其中一小部分,殷祝一直想亲眼看看大夏时期的战役,顺便了解一下边境城市的军事布防、农业经济和北屹军队的作战能力等等,这样将来下达政令,心里也好有个数。
  先前召集内阁时敲打唐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只有把内阁和祁王两大最不安定的因素都先暂时摁下去,他才能放心离开新都。
  殷祝没有接受过帝王教育,也不了解这个时代百姓的生活。
  长期待在深宫里,每天只能看到下面人送上来的奏折,很容易偏听偏信。
  殷祝就算再崇拜他干爹,也得承认,个人的视角始终是有限的。
  他被以苏成德为首的一帮宫人照顾得太好,时常会忽略很多常识性的细节。
  比如他知道一碗粥卖几十两银子,普通人家一年平均收入才几两到十几银子,可锻造一把能在战场上杀敌的战刀要多少钱?一把材质稍差些的菜刀又要多少钱?一簇能破甲的铁质箭头呢?
  他不知道。
  而且,虽说平均工资和物价是最好反应一个时期生活水平的指标,但就像现代的打工人和首富平均一下,年收入也能超过几个小目标一样,纸面上的东西,太容易被人美化粉饰了。
  相隔数百年,即使是最出色的历史学家,也不能确保统计出的数据一定是准确的。
  在某个王朝末期,物价上涨,太监甚至敢骗皇帝一个鸡蛋在宫外卖十几两银子,忽悠得皇帝都不敢轻易吃鸡蛋。
  真正的穷苦百姓,他们平时吃的是什么?战争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以及,假如在战时要保证一家人不饿死,一年最起码的口粮是多少?
  王朝末期多出昏君,正是因为他们距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太远了,远到甚至无法想象,穷的细节究竟有多惊心动魄。
  晖城之战,已经是大夏走向灭亡前,打得最成功、最漂亮的一场战役了。
  再往后,即使宗策创立神机营和血铁骑,多次在与战场上获胜,还指挥士卒在当地屯田种粮,自给自足,也无可避免地因为大夏内部腐化、国力衰弱等等原因,战况一次比一次惨烈。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